子宮內膜癌有哪些症狀?要怎麼檢測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是容易被忽視的女性癌症之一,然而,隨著現代速食文化、生活習慣的變遷以及賀爾蒙的影響,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是當前女性十大癌症中的第五位,並自2011年起,子宮內膜癌已成為台灣婦科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對子宮內膜癌的認識日益深入。如今,透過 DNA 分子檢測技術,我們可以及早篩查出子宮內膜癌,並實現及時介入治療,為女性的健康保駕護航。
什麼是子宮內膜癌?
子宮位於女性骨盆腔的中央,兩側連接著輸卵管和卵巢,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之一。子宮腔內覆蓋著一層粘膜,稱為子宮內膜,是受精卵著床並開始孕育生命的地方。在未懷孕的女性中,子宮內膜受雌激素和黃體素的影響,會週期性地增厚和脫落,形成月經。常見的子宮疾病包括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子宮頸癌以及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的病因是子宮內膜細胞異常增生,並具有轉移和侵襲其他器官與組織的能力。依據組織型態,子宮內膜癌可分為兩型:第一型是由子宮內膜腺體細胞癌變而來的內膜樣腺癌,約佔75-80%;另一型則是占比約20%、但具有高度惡性且容易轉移的分型,包括乳頭狀漿液性或透明細胞瘤等。根據國際婦產科學聯合會(FIGO)的分期標準,子宮內膜癌可分為四期,並依據腫瘤的分化程度細分為一至三級。分級越高,病情越嚴重。
期別 | 腫瘤發展狀況 | 五年存活率 |
---|---|---|
第一期 IA | 局限在子宮內膜。 | 80% ~ 90% |
第一期 IB | 局限於子宮內膜,且已侵犯到子宮內膜,但未超過子宮平滑肌層的二分之一。 | 80% ~ 90% |
第一期 IC | 局限於子宮內膜,且已侵犯子宮內膜超過二分之一的子宮平滑肌層。 | 80% ~ 90% |
第二期 IIA | 腫瘤已侵犯子宮頸腺體,但未超出子宮。 | 70% ~ 80% |
第二期 IIB | 腫瘤已侵犯子宮頸的基質組織,但仍未超出子宮。 | 70% ~ 80% |
第三期 IIIA | 腫瘤已侵犯子宮外,但局限於骨盆腔,侵犯了子宮外層的漿膜或卵巢/輸卵管。 | 50% ~ 60% |
第三期 IIIB | 腫瘤已侵犯陰道。 | 50% ~ 60% |
第三期 IIIC | 腫瘤已侵犯骨盆腔或主動脈旁的淋巴結。 | 50% ~ 60% |
第四期 IVA | 腫瘤已侵犯膀胱或直腸黏膜等骨盆外器官。 | 20% ~ 25% |
第三期 IVB | 遠處轉移,可能包括腹膜腔、腹股溝淋巴結等部位的轉移。 | 20% ~ 25% |
子宮內膜癌和子宮頸癌相同嗎?
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不僅發生部位不同,發生的原因與風險族群亦有異。
子宮內膜癌 | 子宮頸癌 | |
---|---|---|
發生部位 | 子宮內膜 | 子宮頸 |
主要症狀 | 異常出血 | 異常出血、異常分泌物 |
發生原因 | 子宮內膜細胞病變 | 大部份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 |
風險族群 | 高齡、肥胖、賀爾蒙和排卵因素、家族病史 | 感染HPV、較早性行為、性生活複雜 |
抹片檢查 | 無 | 有 |
疫苗防治 | 無 | 有 |
發生子宮內膜癌的原因
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特別是賀爾蒙平衡的改變與個人健康狀況。以下列出一些常見的子宮內膜癌風險因素:
- 不當的雌激素補充:更年期婦女補充雌激素時,若缺乏醫師監督,容易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 肥胖:脂肪能將賀爾蒙轉換成雌激素,過多的雌激素會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 經期:初經早(12歲以前)或停經晚(52歲以後),或長期排卵週期不正常。
- 生育相關:未生育或不孕女性,與雌激素暴露時間較長有關。
- 糖尿病及高血壓:這些疾病可能與肥胖相關,間接增加風險。
- 相關病史:有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HNPCC)、多囊卵巢綜合症 (PCOS)、乳癌或大腸癌家族史者風險較高。
- 基因突變:MLH1和MSH2等基因突變也與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有關。
總結來說,除了雌激素相關的因素外,飲食等生活習慣、遺傳背景以及一些慢性疾病都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子宮內膜癌的前兆與症狀
陰道異常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特別是在停經後的婦女中。除了異常出血外,還有其他潛在的症狀與風險因素。以下簡列子宮內膜癌的常見症狀:
- 陰道異常出血:九成以上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會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尤其是停經後婦女。此外,異常出血亦包括性行為後出血、經期外血塊、粉紅色點狀出血等
- 月經異常:月經週期異常長短或月經期間出血量異常增多。
- 不正常的陰道分泌物:子宮腫瘤可能會導致陰道出現異常分泌物,有時伴隨惡臭。
- 小便困難或性交疼痛:可能與腫瘤壓迫或浸潤鄰近組織有關。
- 下腹疼痛:腫瘤的增大或神經受壓迫可引發疼痛。
- 子宮腔積膿:腫瘤過大可能阻塞子宮頸,導致癌性分泌物無法排出,形成子宮腔積膿。
- 其他症狀:體重快速減輕、長期疲倦感、食慾不振等症狀,也都可能與癌症的進展以及轉移至其他部位有關。
這些症狀在一定程度上也常見於其他生理狀況,並不一定直接與子宮內膜癌相關。然而,無論如何,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以確保健康。。
子宮內膜癌的檢查診斷
診斷子宮內膜癌時,醫師會根據症狀進行進一步檢查。以下是常見的診斷過程與檢查項目:
- 病史詢問:醫師會詳細詢問月經史、月經週期異常等,並評估是否有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
- 子宮腔超音波:確認子宮內膜是否有異常增厚,這可能是病變的指標。
- 骨盆腔檢查:通過內診檢查陰道、子宮頸等部位,確認出血點來源。
- 子宮鏡檢查:通過內視鏡直視子宮內部,直接觀察並採集內膜組織,準確定位病變位置。
- 侵入性子宮內膜取樣(Pipelle):在必要情況下,透過手術採集子宮內膜組織,進行病理檢查以確定是否有病變。
- 侵入性子宮內膜搔刮術(D&C):通過刮除子宮內膜的組織樣本,來進行病理檢查。
子宮內膜癌最新的檢測方式 - 安蓓基因檢測
除了上述檢測方法外,華聯生技-酷氏基因開發的子宮內膜癌檢測套組「安蓓基因檢測 (MPap test)」採用了以 PCR 為基礎的分子技術,能精準且快速地篩查出高風險個案,適用於所有子宮內膜癌分期(包括四期)。該檢測具有90% 的靈敏度及高達98% 的陰性預測值,並且為低侵入式方式,因而在臨床上越來越受到醫師的青睞。
安蓓基因檢測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驗證,證明其能精準且有效地篩查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個案。該檢測已獲得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第三等級體外診斷試劑(IVD)試劑認證,所有檢測流程均在通過 ISO15189 以及 LDTS 精準醫療分子檢測認證的實驗室中執行。
👉👉 立即了解 「安蓓基因檢測 (MPap test)」
子宮內膜癌檢測方式比較
方法 | 安蓓基因檢測 | 子宮腔超音波 | 子宮內膜採樣 | 子宮內膜搔刮 | 子宮鏡+內膜搔刮 |
---|---|---|---|---|---|
侵入性 | 低 | 低 | 中 | 高 | 超高 |
準確性 | 高 | 低 | 中 | 高 | 高 |
原理 | 透過抹片/棉條取得檢體,藉由基因檢測,輔助子宮內膜癌早期篩檢 | 藉由一長探頭伸入陰道中,取得子宮腔影像 | 利用吸管深入子宮腔,抽取子宮內膜的組織,進行病理切片 | 子宮頸擴張後,使用刮匙,刮取內膜組織,進行病理切片 | 子宮頸擴張後,利用內視鏡從陰道經由子宮頸伸入子宮腔內,同時搭配子宮內膜搔刮術,進行病理切片 |
技術特性 | DNA 甲基化 | 影像 | 手術 | 手術 | 手術 |
全身麻醉 | 不用 | 不用 | 不用 | 需要 | 需要 |
疼痛度 | 低 | 低 | 高 | 高 | 高 |
恢復期 | 0 | 0 | 1-7天 | 1-7天 | 1-7天 |
價格 | 自費 | 健保給付 | 健保給付 | 健保給付 | 健保有條件給付 |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
治療方案應根據個別病情與醫療團隊詳細討論。以下為子宮內膜癌常見治療方式的簡要介紹:
- 手術治療:為大多數病患的首選治療方式,包含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機械手臂手術等。
- 放射線治療:放射線治療利用高能量射線殺死癌細胞,是輔助治療的首選。常見的放射線治療方式包含體外骨盆放射治療,以及陰道近接放射治療。近年來亦有質子治療應用於其中。
- 賀爾蒙治療:適用於早期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或無法手術的復發病患,常用黃體素及其他賀爾蒙藥物。
- 化學治療:透過抗癌藥物全身性作用殺死癌細胞,可用於術後輔助治療、與放療或賀爾蒙治療併用。
- 標靶治療:根據癌細胞的特定機轉阻斷其生長,常用於阻止腫瘤血管新生。
- 免疫治療:透過刺激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主要使用PD-1單株抗體抑制劑,與其他治療併用可提升效果。
結語
預防與早期發現是對抗子宮內膜癌的最佳策略。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包括安蓓基因檢測在內的新技術為患者提供了更多診斷和治療的可能性。女性應密切留意身體的變化,並定期進行相關檢查,以便在最早的階段發現問題,從而提高治癒的機會。
延伸閱讀:不只做抹片,婦科癌症2大篩檢項目,定期篩檢好安心!